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治学与修身并重”的教导思维得到了弟子的发挥光大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6Rank: 6

升级  90.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3:25: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给孩子一个准确的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
  ——作一个善于自省的孩子
  入则孝,出则弟
  ——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悉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致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培养孩子谦虚的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让孩子敢于实际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亏免
  ——塑造孩子的正直性格
  第二章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杜绝拔苗助长式的家庭教育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是以圣人行不言之教
  ——上行下效的重要性
  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防备为主的家庭教育观
  俭,故能广
  ——节约教育的重要性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时时处处洗涤孩子的心灵
  慈,故能勇
  ——让孩子知道爱的力气
  知人者智,良知者明
  ——让孩子学会客观看待自我能力
  勤而行之
  ——好学精神的培养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让孩子学会彼此借鉴
  第三章《庄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
  ——告诉孩子珍爱时间的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培养孩子的学习紧急感
  不仁之人,决生命之情而饕富贵
  ——不要让孩子贪图安适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教会孩子眼光久远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塑造一个开朗的孩子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做个心态温和的人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锤炼孩子的发散思维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
  ——让孩子清楚学无尽头的道理
  君子则以身殉利
  ——教孩子辨别“小利”和“大义”的差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做一个襟怀胸襟博大的人
  第四章《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给孩子一颗仁爱之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
  ——塑造孩子的刚强性格
  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专一性格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得意之也
  ——培养孩子的探究态度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给孩子社会砥砺的机遇
  一日暴之,旬日寒之,未能生者
  ——坚持不懈对孩子影响至深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教孩子学会舍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
  ——用刻苦造就孩子的坚韧性格
  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
  人皆能够为尧舜
  ——胸怀大志才可以造诣大事业
  第五章《荀子》
  人无礼节则乱
  ——塑造一个懂礼仪的孩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
  ——让自私阔别孩子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要孩子学会尊重师长
  知之不若行之
  ——让孩子学会实践
  虚壹而静
  ——一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让仁慈奠定孩子的性情基调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因材施教的家教方针
  心不知道,则不可道
  ——勤于思考方能翻开智慧之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勤能补拙
  ——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贫困而志广
  ——锻炼孩子的意志
  第六章《墨子》
  不强说人,人莫之知
  ——墨子的“强学强教”思想
  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要孩子学会自食其力
  深其深,浅其浅
  ——避免孩子在学习上的好高骛远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教会孩子学习以至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志不强人智不达
  ——强化孩子的意志力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节省对孩子的人生意思
  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去掉孩子身上的骄妄之气
  誉不可巧而立也
  ——告知孩子兢兢业业做人的情理
  第一章《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比较忠诚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拟集中地反应了孔子的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切当代人,尤其是家长借鉴。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孔子的交友观
  阅读提示:孔子非常器重弟子的交友教育。他用最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供给了交友的尺度和办法。把圣人之言用之于家庭教育,将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友情观。
  有人说朋友就像是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全部世界。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占有朋友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找到多少个辅助自己懂得生活、共享欢喜、分担苦楚的搭档。而没有朋友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孤单的,因而,家长应该踊跃引诱孩子多交友、善交友。而当一个孩子走上生疏而漫长的人生之路时,他对友谊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什么是友谊,谁是真正的朋友?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如去圣人的经典当中去寻找。圣人之言做作包含着成熟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孔子异常重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郑重交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谋道不谋食”,可见在孔子的眼中交友是一件稳重而有原则性的运动,是应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的。
  交友应该结交仁人。孔子说 “友其士之仁者”,要求弟子要自动地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结交有仁德的人可以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即便是挑选住处也要尽量选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潜移默化,我们身上也会披发漂亮的光辉。
  “仁人”的标准是什么?《论语》给出了谜底——“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迎合的人,结交名义阿谀而背后毁谤人的人,结交善于甜言蜜语的人,是有害的。”
  对于“有益”的朋友,孔子设置了三个前提: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谀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孩子的人格。他可以在孩子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孩子迟疑不前的时候给他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这种朋友为人恳切,不作伪。与这样的友人来往,孩子的精力能得到一种污染和升华;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渊博。他的谈吐学识可以间接经验转化成孩子的直接经验。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领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咱们总能从他的教训里面,得到对自己有利的鉴戒。
  孔老夫子又说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长短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他人愉快,以便从中得利。 第二种叫友善柔。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是一种专会传布谎言,歹意诽谤的“损友”。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夸大其词、大言不惭的人。
  怎样教会孩子去分辨一个人?《论语?》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客观综合的评判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行为,其次要看他的阅历,第三要看他的习惯兴趣。如果用这三种方法来考核一个人的话,那此人还有什么可暗藏和粉饰的呢?也就可以给此人作评判了。”
  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察看一个人的品行,看他的朋友;视察一个人的能力,看他的对手。这就是我们时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往往习惯于同与自己相相似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们常说,要了解这个人就要先看他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这在一定水平上可以成为我们断定一个人的标准。
  时期的更替无奈遮蔽《论语》残暴的感性辉煌。当功利和急躁涌现在朋友身上时,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容纳和兼收并蓄——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要用一种谦逊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色,我们要擅长发明他人的长处并与之结交。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良传统,不仅仅是一种向别人学习的美德,更是一种宽容的襟怀和感情,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精神。人只有具备开放宽容的心态,有包容别人的精神,才干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沟通,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到达“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交友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正人之交”。
  “言必信,行必果”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浏览提醒:诚实正派的品德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起侧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存在着“孩子太过诚实轻易吃亏”的意识误区,作为家长一定要认清诚实和木讷的辨别,教育孩子以诚实但不陈腐的态度看待他人。“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对一个人来说,诚信代表着其基础素质,诚信是灵魂,是生存之本。 要使孩子在将来社会的竞争中破于不败之地,就必需让他们具备诚信的品质。在惜墨如金的《论语》中 “信”字呈现了三十八次,其中二十四次体现老实不欺。可见圣人对诚实守信这一品质的关注。
  中国事个五千年的文化古国,诚信一贯是中国人引认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警句一直流传了几千年。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跟立场,而且是人的道德素质借以体现的主要方面。“信”就是取信,意思是说一言一行都要遵照自己的诺言,不管对本人和别人,但凡自己许诺的便必定要兑现。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假如要是不讲信誉的话,我真不晓得该怎么称他为人了!就比如车子不车轴一样怎么能行呢?!”
  在孔子看来,诚信岂止是人之根本,而且还是国之根本。《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逝世,民无信不立。”——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如何处置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分,使部队强盛,使百姓有信用。”子贡说:“如果无可奈何去掉一项,三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先去掉谁?”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
  不丢脸出,孔子对诚信有极高的评估,一个国家,可无食,可以无兵,但毫不可以无信!君以信治天下,守信于民者的天下。越王勾践因同民耕,同民食,得天下齐心,直至“三千越甲可吞吴”;唐太宗李世民听信民心,海纳直言,得贞观之治,兵荒马乱之气象;康熙帝信守先皇之言“永不加赋”,得壮盛之状,清明上河图之观。可见诚信实是国家昌盛的标记。
  在我国的传统儒学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不单单是孔子,许多古人圣贤都强调要以诚信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正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之道,诚之首也。”可见在古人的眼中,诚信被摆在了做人的重要地位。《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孟子也说过:“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也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的说法。可见,站在儒家文明的态度来看,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涵养,而且还是处世、治国的根本准则。
  那么诚实守信的意义何在?如果家长把它当作是一种迂腐过期的品格就大错特错了。诚实于己是对本身人格的一种尊重,于别人则是讲究良心和正义的一种大度和自负。守信用不仅体现着相互信赖,而且也体现着道德的修养,可以说是缔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孩子的未来,失去他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传染源,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做出模范。在每一件大小事件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都应该让孩子去感想诚信、学习诚信。父母从轻微处,要以良好的言行为孩子建立榜样,给孩子制作诚信的氛围,从小培养出他们的诚信意识。那么该家长该如作甚孩子言传身教呢?《论语》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在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患了重病,子路部署同窗去作孔子的家臣。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假装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 孔子终生坚守诚实,可是学生们却在他病的时候平心而论,这让他很赌气。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恼怒程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对自己的信奉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人,即使在死后也不想转变。此谓言教。
  身教的同时不可缺乏言传:《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其中24次体现诚实不欺。这些格言警句都被历代中国人奉为做人的标杆。
  当代的父母应让孩子树立起诚信而戒讹诈的观念,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诚信的问题,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欺诈虚伪,要旗号赫然地表彰诚信,批评欺诈虚假。培养孩子从小是非分明、爱憎明显的能力。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引导孩子否认和矫正毛病,对孩子诚信的表示要及时地予以确定和鼓励。英国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成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成运气。父母便是在孩子诚信人生中收获的人。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一样,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国之本。教育孩子具备诚信的品质比通过一门课程更加重要,这不仅关联到国度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孩子未来毕生的发展。失去诚信,在交际上会失去朋友,在社会上会失去发展机会。只有诚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阅读提示:学习方法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后果。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一套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过无数次锤炼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家长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十分关怀的一个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家长的幻想,但我们还是需要依照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习惯,谆谆告诫地培养学习的好习惯。那么,毕竟怎么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为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习方法。
  近代有名学者胡朴安语曾经说过:“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此言不虚。孔子作为千古以来的最巨大思惟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迷信实用,自成系统,从来为人们所推重。孔子是一个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人。那些穿梭了千年的教育观点,对于家长来说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下面我们不妨来领略一下圣人的千古垂训:
  其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中心意是说学习必须立志有恒。孔子认为“立志”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会真正建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要害。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情感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确实立与坚守的关系时,老是引导学生看重铁杵成针与不屈不挠的意志锻炼。他举例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结束不做,这是自己主动停滞的。又好比在平川上堆土成山,只管刚倒下一筐土,要持续往上堆,还得自己保持下去。”他教育学生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酷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学生,先让他苦心考虑,仍旧体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示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养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引诱,循序渐进。孔子以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控制知识,都必须树立在学生自发需要的基本上,套用当初的话来说叫作“有学习须要能力有学习念头。”这句话的宗旨是: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取得切实的休会和感触,才是有效和牢靠的。为了领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才能和习惯,孔子反对注入式的教育,主意启发式教育。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说明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相称时光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固然经由思考,又有所体会,但却不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劝导他。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刻思考,以求融合贯通,举一反三。通过设疑、激励和启发孩子求异探新,感悟得意。孩子不但学到了常识,而且懂得到开动头脑、探究知识是一种快活的劳动,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其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法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领导意义。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失掉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加“温故”,在家长或者老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为什么“温故”可以“知新“?这是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持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因此,“温故”的成果才导致主动地“知新”。如果“新”与“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知知趣关、互相连接,那么,“温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觉得疑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困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聚,进而对知识进行研讨斟酌,也只能是流于幻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发生更多的怀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联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对于学习与思考的认识是深入的,在论语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些说法: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舆论这些都是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愚人康德说过“理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区、种族如何差别,其根天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入则孝,出则弟”
  ——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
  阅读提示:孔子在《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弟”。孔子请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动。培育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是对孩子道德造就最初始的奠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敬佩兄长,言行要谨严,要诚实可托,寡言少语,要普遍地去爱世人,亲热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论语》的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懂得到,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空闲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加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央,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素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弟子。子路是年龄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英勇驰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终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他的家里又没有稻米。于是,年幼的子路就跋山涉水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为父母做米饭吃。
  而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孔圣人的二十世孙孔融也为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做出了注脚: 孔融小时候聪慧好学,才思迅速,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无比懂得礼仪,父母亲十分爱好他。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顺便拣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事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就给哥哥吃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