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23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2
- 精华
- 0
- 帖子
- 38

升级   48%
|
UID:467429
注册时间2010-04-29
最后登录2011-08-30 在线时光423小时 发帖292
搜Ta的帖子
精髓0 吃喝币366 拜访TA的空间加挚友用道具 本报讯 (记者 张瑜琨 郭婷婷 实习生 瞿慧一 莫玉津) “做了15年迈师我想告知大家,这个时期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老师在网上发帖称,当初成就好的孩子越来越倾向富饶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截至昨日,原帖点击率已经到达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还有不少网站转载。
于是乎,我也转载给大家看看,随意发表个人看法,政策决议者明明晓得所谓的奥数得奖加分,对农村的孩子不公平,却要偏执地履行下去,向有钱有权的人谄谀,这是对农村孩子极大不公正,农村孩子缺乏的是教导资源,同样是人,差距就是这么大。就是一个恶心轮回,好的教师在城市,有钱人请好的先生,教师要赚钱,反观农村呢?教师待遇低,无心教养,农村孩子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考不上好的大学,农村孩子根本上都只能上专科,本科少之又少,咱们老家这里,一个一般中学出了几个重点就是锣鼓喧天,热闹庆贺,二本当然也是少之又少。举个简略得例子,大城市里的小学教师良多都是本科以上,农村小学教师基本就是中专大专学历。有钱人越来越轻易转变本人的命运,穷二代越难越改变自己的运气,加之事业单位爱好往脸上贴金,都热衷名校,农村的孩子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难!除非单位改变用人门槛,然而后果不会好到哪里去,重点大学的学生确切比普通大学的学生跟专科的学生好,农村孩子何去何从?保持起跑线就低人一等付出更多心酸的求学,仍是放下书本到沿海城市打工受尽冷言冷语?政策决策者值得沉思。
“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发帖网友linyang222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础家里前提都很好。上个月中考停止,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多少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讨送孩子去澳洲加入夏令营。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linyang222感叹,“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家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异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刻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linyang222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农村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
他的观点取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撑。 有网友跟帖说:“良好的教育确实须要大批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致班要钱。我亲戚家的孩子才五岁,在教育上已经投入六位数了,学了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等。”现在小升初考试比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和英语。这两门就得家长去砸钱上培训班。
网友“小洋很忙”说,以某重点高中来说,今年上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体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 985的高校。全班62个人,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差都是高等知识分子家庭。农夫、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相对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
“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可能出高考状元,可以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神,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景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网友“青青木瓜香”说。
“面对城市学生,我们损失了基本竞争的机遇”
昨天下战书,记者在华科见到了雷磊时,他刚从广州回到武汉,还在为一份幻想的工作而努力。三天前,他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讲述自己上大学经历的稿子《走到只剩我一个》。这两天,他接到了邻镇好几个大学生的电话和邮件。之前他们素不相识,这些人辗转找到他的联系方法与他接洽,只是为了跟他说一句,“看了你的稿子我们很感想,感同身受。”
乡村尖子=城里差生?
雷磊的阅历是众多农村大学生的缩影。他诞生在陕西平利县一座村落,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过了一本线,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抉择复读。一年后,他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
但一进学校他就受到了宏大的打击。同班一名女同学毕业于西北产业大学从属中学。从她的口中他得悉,那所学校中一本上线率居然达到了97%。“我的成绩太差了,只能上这所学校。”女同窗的话深深的刺痛了雷磊的心。
“农村的基本教育太差了。”雷磊说。小学时,他就要走7公里山路去上课,天天凌晨天没亮就打着火炬动身了,走到教室就精疲力竭,很多学生一去学校就打打盹儿。
他们附近的两个镇每年适龄学生近千,只有五、六个人能考进县中。而有时候,全县一年都没有一个人能考进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几率几乎跟买彩 票未几了。”雷磊自嘲说。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全乡有史以来考上最好大学的学生。
想上好大学全凭自学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他们考不上好大学。学者杨东平的研讨显示,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进步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职员子女的17倍。
“农村学生在出发点上就输了。”雷磊说。“这些差距在中小学时就埋下了。”在农村,不要说培优,连幼儿园都没有。
农村学校待遇差,没有老师乐意去。像他所在的八仙中学,大部门老师都是中专毕业,毕业于陕西师范的老师一个都没有。
上大学的N个条件
雷磊总结说,在农村想考上一个好大学,必需具备N个条件:首先你得生在一个殷实之家,能够供得起你上学的破费;其次你的父母要有很强的志愿培育你成才;而且你得在高中之前就意识到学习的主要性,一门心理学习;最后,你还得有个聪慧的头脑。“要同时具备所有条件,你才有可能在那种环境下考上一二本的院校,差一个都不行。”
据他懂得,他们全镇有史以来考上全国排名前15大学的人只有四个,还全是复读生。
上大学太难很多人废弃
因为读书那么难,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又那么小,现在农村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仰头。很多家长不乐意让孩子去读书了。他以前的小学中年生源也逐年降落。
“这可能不仅仅是人口天然减少的原因。”雷磊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们那里上小学,每天要行走7公里,因为中午吃不到饱饭,学生们个子都长的特殊矮,而且每天支出10多元,个别家庭都有2个孩子。他们那边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大略在50元左右,要是供两个孩子读书,基本无奈保持生计。“这些隐形的条件就把很多农村孩子淘汰掉了。”
现在他的压力也很大。10年前,他们家是村里第一个盖起小楼房的。但为了供他和妹妹读书,到现在屋子都没装修。而村里其余人家早就盖好楼了。雷磊说,“家里许多亲戚都不信任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说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划不来。”
今年,他家一个亲戚的女儿考上三本大学,女孩的父亲没让她去上,说还不如出去打工。这也让雷磊觉得很茫然。
资源不同等
昨日,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向记者证明,近几年,他接触到进入北大的湖北考生,绝大局部家景殷实,父母不是公务员就是常识分子。
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改变的起因是什么?对此,朱怀球表现,“输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胜家庭的上风,寒门后辈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暑假期间,武汉市25中语文老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林晓红和共事一起进行了家访。她发明,在家庭贫寒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简直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浏览面比拟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请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
武大四大名嘴之一,政治与公共治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学尚重生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景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标题对农村的孩子不利,比方测验中呈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窄;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联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尚重生提出了担心:将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抵触增多,不利于社会安宁。他说,寒门孩子胜利要付出更多的尽力,应当更懂事,不能自强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