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于丹<论语>心得的交友之道,现转来供大家学习.
画外音:《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性格火暴的朋友,犹豫不决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干交到好朋友而阔别坏朋友呢.
孔子所有伦理的中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问智的时候,老师又答复了两个字,叫做知人,懂得他人就是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须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要对他人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分辨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德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志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交朋友品质的最好的底线.所以从这个意思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首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晓得什么是好坏.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道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很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这如许风光啊.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面貌堂堂,而齐国的名相晏婴,大家知道是一个五短身体,其貌不扬,看起来还长处鄙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说我这个地位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我在外面风风光光,晏子在车棚里面坐着,认为我这个职业太好了,每天都无比风光.后来终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整理了东西要回外家,他特别惊奇,他说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切实忍耐不了,我盘算分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羞辱的.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景色吗?他夫人说,你认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斯谦和,坐在后面绝不张扬,而你不外就是一个车夫罢了,你那样觉得风光无穷,你的踌躇满志全在脸上,成都单身白领http://www.tflove.com,这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性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失望.其实这个故事传出来当前,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当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选拔了这个车夫.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四周有许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他们天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倡导交那种温和的、谦虚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
画外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于丹教学以为,论语中除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外还有一些交友原则,这些原则又是什么呢?
论语中素来不主意你去结交富豪、有势力的人.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这样一个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喜的.《南史隐逸传》里面记录说陶渊明他自己不解音律,他基本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有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有会心就开端抚弄这段木头,把这个琴弹的娓娓动听,常常弹得自己苦楚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托其中,而真正听得懂的朋友是会为之动容的.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段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愉快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日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性.我曾经看到台湾有名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片散文,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讲说你给我写一副字我挂在书房里,你要让我无比简略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一个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说明,他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最少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知你,就常想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件,去放大快乐的毫光,去遏止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于丹心语】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依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意他了,可是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而后把他的衬衫给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终极终于找到了一个病入膏肓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大臣说了没措施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资生活不见得有严密相干的接洽.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期,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气来自于什么处所,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向往.
画外音: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活的好朋友,但是于丹传授认为和朋友来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违反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送的人,谁都不会乐意与你交朋友.那么这三个主要的原则是什么呢?
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情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重和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常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真实 未审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迭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维,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示在所有原则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色彩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你真正跟一个正人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标准.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应一个人的浮躁,这不好.【交友原则之一:不要抢话说】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等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渐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适合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心坎的货色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欲望迫切地要展示给别人看,在从前不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当初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要跳出来,比方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集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或者我的孩子怎么样,这都是她特殊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必定关怀的呢,也就象征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余人说话的权力,由于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然而还有另外一个极其.
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做作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结结巴巴、遮遮蔽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阂.【交友准则之二:不要有话不说】话题已经天然而然到这里,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感到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维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自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家聚首上也时常会发明这种人,该他谈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形也不好.
然后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庶民所说的没眼色.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个瞽说得很厉害,这个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神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瞎子.【交友原则之三:不要闭眼瞎说】你看看别人生机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筹备,你要对对方了解.其实朋友之间永远是有尊敬有顾虑的.不仅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岂非就没有顾忌吗?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彩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一直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涉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与友爱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在世界采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美国好莱坞拍了《浊世才子》之后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片子取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下降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冲上去,异常热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表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费雯丽回身就走进机舱再也不肯下来.这属于什么呢?这就属于你对对方毫无了解.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这就像瞎子一样.其实,我们都愿望人生过得更有效力,我们盼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么样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缄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能力够真正把好的东西、最有效的东西施展出来,所以呢,他的学生子贡曾经去问过老师,子贡问友.
动画:老师,你说什么叫朋友啊?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诚的奉劝,假如他不爱好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辱没.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成都婚介所http://www.tflove.com,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契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掌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你必需要怎么怎么样,其着实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意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义务,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煽动朋友去做过火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感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激励我们坦荡而欢快去面对生活的人.
画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终生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纪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春秋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的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全渡过呢?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似乎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超出去了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轻易激动,什么样的主意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略往往都是在情绪问题上会呈现一些雷同的或者相左的看法,也就是咱们常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良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不决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感情问题作为大事处置好.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固了,社会圈层、友人,包含你的薪酬待遇基础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示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境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请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抉择最好的,我只能取舍最好的来挑选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候的立场.实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也就是说你与其与别人斗,不如跟本人的才能斗.
【于赤忱语】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会兴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稳重,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阻碍啊,你现在就应该要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凡心的朋友.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安慰、一个栖身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那么到晚年呢,暮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迈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况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弛缓广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档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你要收成友情、收获金钱、播种情感、收成你的功劳,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摈弃.那么,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连累.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相互的交换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好比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敬,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埋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分歧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多少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正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说到交友之道的舆论并未几,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涯方法.而可能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度,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毕竟自己是有害的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能够激化全部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条件,而交到好朋友即是给自己翻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可以让自己存在光辉的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