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文里的个人主义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升级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3:25: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
  人口形成,以及她 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
  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逐走印 第安人后,在一片荒凉旷野之地创
  造了令人惊叹不已的残暴文明。所以,在念叨美国文化习俗与社 交礼义时,
  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雷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畴普遍、内容复杂的标题,波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
  方面面。笔者拟定 以杂谈的情势,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浅显概述。
  宽容性
  美国事个移民之国,它的先人来自于寰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
  地舆位置上移动一 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气习惯带到了新的居
  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别非常凸起; 因为差异十分广泛,人们就不特
  别重视统一性。长此以往,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造成了较高程度的 宽容性(
  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
  美国社会里可行 的风俗要比世界上其余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示在对自由的追乞降对自由权利的保护。从宗教
  上说,它体当初不 同信奉的协调共存。从生活规模上看,它浮现在不同和族
  、不同族裔社区的安全相处。一言以蔽之, 在美国,每个人根本上可以任意
  抉择不同的观念、信奉、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 程度上保
  持自己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贺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
  能够他们的圣 诞节和回生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
  工作;同样的情理,越南移民可能在 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法经营业务
  ,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
  频繁迁徙有关。众 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局部是她的西部开发
  史。那时,美国开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 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
  里有机会,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一直地调换居处使人们 始终处于“
  流动”状况,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时常迁移还
  可以辅助 人们扩展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懂得的,并逐步
  构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 观念。
  因为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
  ,它与中国孔夫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
  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强迫他那 拥戴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态度。同
  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逼迫她那已皈依成穆 斯林教徒的儿
  子转变宗教信奉。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势务处置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
  见不鲜, 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发现“白领工人”不穿外
  套、不系领带地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
  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 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
  ,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育上课的例子数不 胜数。更有甚者
  ,美国传授讲到来劲之处,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情飞腾地滔滔不绝一
  番,不
  分年纪,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况,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
  松关系。无论是在片子 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
  辈互拍肩膀、自由自在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 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
  (informality)的习惯。
  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与他们的民主同等观念相干。咱们
  知道,美国历史发 展过程中,投有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贵族、贱民、等级、
  王室等欧洲大陆风行的一套东西,在美国 没有或者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家庭
  、地位、身份不十分重视:更主要的是当事人自身的实际成绩。 这种产生于
  美国早期开发阶段的观念很大水平上已成了美国文明传统中的“积淀物”。因
  为大家珍视 平等的权利,人们互相交往中就没有必要过份讲求各种各样的繁
  缛礼节了。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 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工人之间,教授与学
  生之间,都是如斯。
  对于这一点,人们只有留神一下美国人与人会晤时的打招方式即可一清二楚
  了。不管是下属见 到上司,还是学生见到师长,美国人一般只要笑一笑,说
  声“嗨”(Hi)或者“哈罗”(Hello)即可, 而不必加上各种头街。还有,美国
  人在社交场合散席或者业务会议散会时,较少与人一个个地作别, 而是向大
  家挥手说一声“好啦,我们再见吧”(Well, so long everybody)。这样做并不
  表示人们相 互间缺乏敬意,而是人们终年累月的习惯使然。
  不拘礼节是为了使人们在交往中更轻松、自在一些,从而更快地缩短人们之
  间的距离。这也许 是美国人道格豁达的一个原因。
  头衔与称谓
  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绝对而言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没
  有家庭世袭的头衔。 相反,美国人喜欢用职业的名衔作为称呼,因为它靠自
  己“挣得”的,而不是世袭相传的。譬如, 法官、军官、政府官员、教授和宗
  教首领等。试举例如下:哈利法官(Judge Harley)、史密斯参议员
  (Senator Smith)、克拉克将军(General Clark)、布朗医生(Dr. Brown)、
  格林教授(Professor Green)、 怀特神父(Father White)、科恩老师(Rabbi
  Cohen,对犹太人的尊敬用语)、格雷主教(Bishop Gray) 等。
  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美国人以“先生”、“小姐”、“太太”相当。 美国人首次见
  面,若不知道对方的头衔,但又要表现对他尊重,他们常用“先生”(sir)或
  者“夫
  人”(madam)称呼。被你这样称呼的人将立即清楚,你不明白该如何称呼他
  ,于是,他会把合适的 称呼告知你。正常而言,除非一个人从事于某种专业 性工作,如医生、教授等,美国人不常用正式 名衔。这是因为美国人强调友
  好、不拘礼仪的关联,而不器重名衔位置。美国人认为,即便直接称 呼一个
  人的名字,人们同样可以对他表示尊敬。
  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不乐意自己因春秋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他人特别尊
  敬他。这样会叫他 们觉得不自由,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离开拉大。许多美国
  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 称呼也太不苟言笑,所以,他们倾向
  于直呼名字。譬如,“别叫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美 国人认为,直
  呼其名,往往更轻易表示友善和爱好。
  当然,作介绍时,人们须连名带姓,如“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斯。”刚
  开头时,被先容认 识的人可能仍用对方的姓作称说,如“史密斯小姐”,“琼
  斯先生”等。但没过多久,待对方开端熟 悉、谈得投机之后,其中一人会问
  对方,“你介意我用你的名称呼你吗?”一般情况下,没人会介意。 于是,双
  便利直呼名字,持续他们的交谈。因此,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地利,很少使用
  头衔或者“先 生”之类的词。
  样样自己动手
  欧洲、亚洲等国家的有钱,为了显示派头,或者为了从琐碎的家务中摆脱出
  来,常常雇佣女仆、 厨师和司机等人侍候自己及家人。美国人中,这种情形
  未几,因为他们讲究“自己动手”(do it yourself)。在美国,不管是医生、教
  授、律师、商人,他们都是自己烧饭、洗衣、上市场购货。他 们有社会身份
  ,但不认为干家务会下降他们的体面身份。他们也有经济实力雇佣“保姆”,
  但感到自 己会做,没此必要。上美国人家作客,人们能够常常看见大教学、
  名医生自己下厨煮饭做菜。至于 修剪草坪、收拾车库和油漆屋顶等之类的粗
  活,有社会身份的人不仅无腻烦之感,反而会乐此不疲 地投入其中。
  “自己动手”的习惯与美国人的拓荒精神有密切关系。想像一下,在人烟荒芜
  的大西部,人们 与荒原相伴,与做作共存,从基本的饮食起居到庞杂的医疗
  教育,一切都得依赖自己。经由多少十多 年的锻炼陶冶,这种“自己着手”的自
  立精神便深深地锻造进美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此外,在美 国人看来,“do-
  it-yourself”不仅体现着人们的自立精神,而且人们还能从“动手”之后的结果中
  看 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价值。
  当然,“自己动手”的文化习俗还有其他原因。美国人喜欢务虚,而雇佣他人
  干活实际上就是花 钱“买”服务。一般的美国人,只要自己能干、能胜任,不
  愿花钱请他人代劳,认为这是不用要的 开销。还有,美国人重视隐衷
  (privacy),关注家里的安静。有生疏人在屋内常常走动,无疑会对隐 私和
  宁静造成消极性的影响。因此,他们不愿就义隐私和宁静去换取一份安闲。
  不喜欢缄默
  与美国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种感到,西方人中要数美国人最奔放、最随和
  、最坦白。
  批判精神
  在东方文化系统中,批判精神是一个单薄环节。或出于尊敬,或出于礼貌,
  或出于害怕,或出 于敬畏,人们对权威很少提出质疑,更遑论挑衅。事实上
  ,这些国家里的等级轨制大多比较森严, 人们长期以来受等级观念熏陶,早
  已把它们内化于心,落实于行。从孩提时期起,牙牙学语的儿童 被告诉,“
  大人的话老是对的”。年轻学子有新发明时,往往因乳臭未干而不敢名正言顺
  地与权威理 论一争高下。长此以往,人们的“棱角”被磨平,好奇心受压制,
  批判精神被消蚀,一个个变成唯 唯诺诺、随声附和的“应声”“附和”者。
  在包含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里,人们从小就练习孩子提问,培育他们求知和
  的习惯。孩子提出 问题后,美国家长和老师们不是马上给个谜底,而是循循
  善诱地启示、引诱、赞助孩子们一起思考。 有时,大人们会吩咐孩子们自己
  去藏书楼寻找答案,很少为孩子们“包办”解答。生活在这种文化 气氛下的孩
  子于是司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它得靠人的寻
  找和思考。
  美国人的这种质疑、探索性精神自然地领导他们对权威或权威性观点持批驳
  式(critical)态度。 年青人与长者会因看法相左而相互辩论;学生与老师会
  因见解不一致而“唇枪笔战”一番;新手与 权威会因观点相异而互不相让。凡
  此种种,所在多有。美国人对权威质疑江不是不尊敬威望,而是 认为只有通
  过自由讲座才干辨析真伪,从而逐渐靠近趔。此外,在美国人看来,人的尊
  严之因素是 要有独破的人格,而独立的人格的条件是独立思考才能。要独立
  思考,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质疑和批评时,针对的不是人,而是
  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
  真话重于客气
  在不少国家,人们互相交谈时,喜欢拣对方愉快听的知说,而不愿指失事实
  本相,免得伤了和 气。这多半是出于客气(courtesy)和礼貌(politeness)
  。但在美国人的目光里,这种心肠仁慈的客 气和礼貌不迭真话重要。美国人
  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规语:“诚实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换
  句话说,在比较诚实、客气、礼貌、家族荣誉孰轻孰重时,美国人把诚实放
  在首位。因 此,在美国假如要说某人的坏话,最厉害的一句是“你不能信任
  他”(You cannot trust him)。
  试举例说明。一个美国人驾车赶路,途中,他问一路人:“这里距离下一个市
  镇还有多远?”在 一些把客气礼貌放在高于实在位置的国家里,路边这位先
  生兴许立刻想到赶路者已疲惫不堪,急欲 到达目标地,于是便客客气气地说
  ,“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Just down the road)。他以为这样回答 能使赶路
  者心里宽慰从而更振足精神。然而,当这美国人开了好半天的车才达到要去
  的市镇时他会 心境不畅,甚至愤慨,认为自己上当了(feeling tricked)。在
  他看来,那位路边人明知路程很远,却 居心诱骗他。同样的问题,美国人会
  怎么答复呢?美国人认为,如果他晓得下一个市镇还有24 英里的行程,回答
  说“Just down the road”是不老实的表现。因而,尽管对那倦怠的寻路人极富同 情,但 他还是瞎话相告:“有好一段路呢,至少24 英里”。(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 at least 24 miles more)。 问路者听了也许会扫兴,但他明确了自
  己的处境,所以也不会发生曲解。
  不懂就问,有问必答。美国人讲究直爽,又珍视真实,所以,无论在课堂上
  ,还是平时闲聊, 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没听清晰的句子,他们爱刨根问底,
  弄懂弄通。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也。在他们看来,不懂并不恐怖
  ,也不足以使人感到羞耻。可怕的和令人耻辱的是不懂装懂, 蒙混过关。基
  于这条准则,美国先生讲课时,如果学生不发问题,他便认为学生都懂了。
  他决不会 自动去问学生须要解答些什么问题,因为他认为那是学生一方的事
  情:对学生来说,没有必要斟酌 体面问题,不懂就问是做学生的基础准则。
  一旦被问,美国人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在社交场合,在朋友
  间交谈中,在工作 场合,都是如此。东方人在与美国人交谈时,有时,对美
  国人提的问题笑而不答,常使美国人感到 莫名其妙,手足无措。这在某种程
  度上会被美国人看作是种失仪之举。因此,在与美国人聊天或谈 正经事时,
  有问必答为基本礼貌。如果切实不知,或者难以回答时,可明白解释,如 I
  don’t know, I am afraid I cannot answer your question。切不可默不作声,置之
  不理。
  交友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常因讲得拢、合得来、有独特的喜好和兴致而交上朋友
  (making friends), 这在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在人口流动量很小
  的国度和地域,友谊个别发展得比拟迟缓, 由于人们(1)接触有限;(2)
  择友谨严。而一旦互相交上了朋友,建立了友谊,他们往往努力维护 这种友
  情,岂但彼此依附,而且把本人的名誉和人格也“押注”上去,甚至波及双方
  的其他家庭成 员。所以,在这种社会里,友谊连续得相称长,也比较牢靠。
  但在美国这样一个地域流动(geographical mobility)和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都很的国家 里,交友自有它的特点。由于人们时常从一个地方迁
  徙到另一个处所,他们在交友时所树立的友谊 可能一时亲密而坚固。但一旦
  彼此迁徙他处时,他们的友谊可能未几即告消散,双方各自再找适合 的新朋
  友。美国人不会因这种友谊的处理方式而感到“薄情”,更不会觉得自己受了
  对方的鄙弃,或 者侮辱。大多数情形下,“劳燕分飞”的友人可能坚持通讯、
  或者电话联系一两年,而后逐渐中止联系。有趣的是,一旦有机会再见面,
  无论距离多久,昔日的朋友会“和好如初”,重温友情,甚至继 续密切往来一
  段时间。
  基于在这交友方式,本国客人去美国人家作客时,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在
  地与他们闲谈、玩 耍。他们可以与美国人共弃假期,甚至一起生活,而不必
  为保持毕生友谊而担心犯愁。就美国人而 言,他们邀请外国客人去作客是出
  于一种友情和好客,他们愿意为这种短暂的友谊破费必定的时间 和精神。
  当然,只管美国人的友情不很长久,但在交友中,他们仍是强调真挚跟信赖
  ,友谊中掺不得任 何虚伪和诈骗。只是因为地区流动和社会流动极为频繁,
  他们才形成了“交一批朋友,换一批朋友” 的方式。这与其说是朝三暮四,不
  如说是广结天下友。
  邀请
  邀请(invitations)亲戚朋友参加某项运动可以当面提出,也可以用电话和信
  件告诉。在美国, 接到加入正式宴会或某一晚餐的邀请时,不论是书面通知
  还是电话通知,被者一般得作出回答,让 邀请一方知道你是否参加。如果接
  受邀请之后忽然发现不能如约前往,被邀一方有必要及时通知男 主人(host
  )或者女主人(hostess),阐明不能赴约的原因。
  真的赴约时,客人应该准时到达,或在商定时间后的 5 分钟至 10 分钟内赶
  到。如果提前赶到的 话,客人最好别马长进屋,而可以在外面邻近地方溜溜
  看看,直到时间到了再按门铃进屋。之所以 这样做,是因为美国人对时光的
  准时性特别讲究,他们的活动安排常严厉地依照定下的时间表运行。 当美国
  人邀请别人来吃饭作客时,男罚人或女主人大多自己下厨掌勺。为了筹备好
  可口的菜肴,他
  (她)一般要忙到入席之前。客人来得过早,主人陪客做饭两头不下落,给
  双方带来不便,且主人 还有惧怕怠慢客人之嫌。如果客人因某种起因迟到
  15 分钟以上的话,美国人通常等待客人打电话通 知他们,不然,他们会因
  客人迟迟不来而徒增忧愁。
  用餐结束,客人一般不匆匆离去,而是稍坐片刻,闲聊一番。约摸半小时左
  右,客人起身告辞, 并在分开前再次感激男女主人的盛情招待。
  如果接到酒会(cocktail party)或者茶会(tea party)等社交活动的请柬,人
  们一般能在请帖上 找到详细的时间支配,如“下战书 5 时至 7 时”。这样的情况
  下,受邀人可以在 5 至 7 时之间的任何时 刻赶赴酒会或茶会,当然不要在酒
  会邻近停止时才促赶去。至于离开时间,客人没必要 7 时准时 告辞,稍许
  呆得长一些一般无伤大雅。在过到了 7 时 30 分,客人应该考虑起身回家了
  。
  上座
  在看重社会等级的国家里,上座(place of honor)必需让给贵宾,以示尊敬
  。美国人除在正式 外交场合以外,很少讲究这一套。美国人向人鞠躬致敬,
  不会因对方身份地位显赫而显得特殊殷勤, 也不会多鞠几回躬。无论在家作
  客,或搭乘汽车,美国人通常没什么特定的上座地位给贵宾部署。 如果说有
  的话,丽人是把支配在间隔主人最近的地方,如在吃饭时,让贵宾坐在男主
  人或女主人的 右面;在私人轿车里,让贵宾坐在驾驶座边上的位子。显然,
  这里所说的“上座”,已没有任何高尚、 显赫的内涵,更多的是平等和亲热之
  意。
  数量观念
  美国文明中,物资文化占很大的比重。在美国人看来,生活作乱是天经地义
  的事件。为此,他 们经常怀着一种自卑感对待那些生涯水准低于他们的人。
  从相称程度上讲,美国人偏向于以数目来 评估简直所有所有事物。
  当问及一个人的价值时,美国人通常指的是可以用数字来计量的价值,譬如 此人受了几年教育, 有了几年的工作教训,几次受过嘉奖,以及年薪多少等
  ,仿佛由这些数字累积起来的量足以反应出 包括性情、个性、道德、习性等
  在内的一切问题。当问及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美国人喜欢列举出 一长串数
  据,如日产值、市场占领量、年出口数、受雇工人数、厂房占地面积等,似
  乎这些数据本 身代表了该企业的性命力气。
  由于美国人热衷于从数量角度证券事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也乐于用数量来
  表示。譬如,政府 喜欢说下拔了多少钱款用于扶贫规划;党校喜欢说花了多
  大劲招收了多少少数民族学生;企业喜欢 说投资了多少资金用于开发新名目
  ;劳动部爱好说一年内又发明了多少就业机会,等等。在这些擅 长于数字表 <b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