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处处警惕翼翼而不敢毫无顾虑随心所欲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6Rank: 6

升级  9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3: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在闻思修等善法方面应该亲近如理如法行持的人,并且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尽量和他们保持一致,和睦相处,这即是智者最理智的抉择。但是切切不可与那些缠绵世间法、说是道非、背离解脱道的拙劣士夫“亲密无间”,当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待他们。修行人若能跟随高僧大德,精深造持而不离左右,无论你学识是否广博、修行是否有成,别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也很愿意与你交往。反之,一个具足慈善心、有学识的人如果经常和一些行为不轨或脑筋有问题的人交往,别人都会认为他也人格卑鄙,没有修行,甚至猜忌他是否也是个神经不畸形的人。如同吉祥草扔到粪坑中,臭不可闻,人见人厌,然而放在檀香木中,却能做作生香,增上吉利。
  交友窍诀(摘扎嘎山法)
  不管你的修行好还是不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会经常接触很多人,有人知道交友的窍诀,与任何人接触时都会和睦相处;有些人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经常生起烦恼的同时,也造下了许多恶业。
  我们如果结交一位对上师与正法拥有忠诚的信心和恭敬心,能刻苦刻苦、意志刚强、悲心切切、利他心大的道友,久而久之,自己的功德也会与他并驾齐驱或者赛过他(她)。
  真正挚友的法相,就是对上师三宝有信念、对众生有悲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违心苦行。
  咱们应该视察一下,自己接触的道友具不具足这些法相?如果已经具足的话,那依止这样一位道友,即使底本没有功德,长此以往,自己的功德也会与他相同,甚至超胜他。
  与此相反,倘若交往一位秉性恶劣、心不入法、与众同修道友心心相印的友人,那自己甚至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位比他更下劣的功臣。
  反之,接触的人道格不好、与任何道友都格格不入,到头来,你也会变成与他等同甚至比他更下劣的人。
  宁玛巴、噶当派等很多高僧大德都请求我们,接触的人一定要是个好人,不是好人的话,凡夫人非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匆匆地,你自己也会腐化为非常下劣的一个人。
  我们这些人善妙的习气堪称少之又少,而罪恶的习气多之又多,所以从贤德的好上师、好道友的身上汲取善妙的功德难之又难,而从凡夫恶友的身上沾染不良的过患可谓易之又易,就如同破衣烂衫投在尘屑中,它不会粘上优质的金银之粉,反而却会粘满污秽不堪的毛发、灰尘等。
  凡夫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峻,善妙的习气少、恶业的习气多,想要取得上师、道友的功德很困难,但接收不良习惯却非常快,不须要接触很长时光,他身上所有的不良习气就会全部感染在你的相续当中。
  就好像褴褛的衣服放在地上时,杂质、灰尘很快就会沾到上面,但金粉等根本不会沾上。人的习气也是这样,社会中不好的习气很轻易染上,然而学习善妙的高贵行为时,却像爬山一样非常难题。
  《因缘品》中云:“何时何地交,如敌凡愚苦,不见不听闻,不依凡愚妙。”
  《因缘品》中说:何时何地都不要结交像怨敌一样的凡愚之人,否则一定会非常苦楚的。对于这种恶友,既不会晤也不听闻,更不应该依附他们。
  又如《入行论》中云:“刹那成密友,顷刻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所谓的恶友,一霎时对你特别好,视你为最亲密的朋友,但一会儿就开端不愉快,跟你变成仇人一样,对于值得欢乐的对境,他反而生起嗔恨心,像这样的凡夫愚人,想让他兴奋非常艰苦,因此修行人最好不要与他们接触。
  因此,我们有必要晓得如何弃离作恶多真个恶友以及结交气味相投、志同道合的同修挚友。
  首先要舍弃恶友,之后了知如何接触志同志合的善道友。
  倘若自己对结交挚友一无所知,那么即便是一位贤良的好朋友,也难对你有任何利益。
  如果对结交道友的方法和窍诀一点儿不懂,那你的朋友即便戒律、智慧各方面无比好,对你来说也得不到涓滴好处。
  会不会交友的差别就在于是观察朋友的过失还是重视对方的功德。
  应该了知,观察朋友的功德,对自己有利;观察朋友的过失,那不管什么人都不会对自己有利。
  无论与任何友人来往,假如老是以审阅的眼光察看他的缺陷差错,对他的长处功德却熟视无睹、熟视无睹,并且在其余人的眼前也是缄口结舌地说他有如是如是的毛病,念叨友人的很多错误。这种人就基本不理解如何交友。
  最要害的问题就是,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如果经常将目光放在别人的过失上,那是不公道的。
  人还是有一种差别,有些人虽然修行不是很好,但对于说别人的过失特别不喜欢;有些人一开口就是别人的过失,除此之外仿佛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功德,也有一些过失,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功德视若无睹,对他的过失却津津有味,假设别人根本没有这种过失,那你随意毁谤会产生很大过患,而且你的清净心也会逐步退失。因此希望各位道友最好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听者也不要听,这对你来说没有很粗心义。
  札嘎仁波切说:这些经常侃侃而谈说别人过失的人,根本不懂结交道友的方式。我们究竟生存在人群当中,应该与人和睦相处,不要经常到处宣传别人的过失。一些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跟这个不和、跟那个不和,最后自己生存的天地越来越狭小了,这样唯一是在伤害你自己,因为到一定时间,所有人都看不惯你的行为,人人都把你当成敌人,人人都对你咬牙切齿,那时你肯定会特别苦恼的。
  所以,生机大家不管在学院还是在其他任何处所,尤其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与其他人和合共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擅长交友的人则与之偏偏相反,即使明明看见对方的过错,也会即时想到这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我自己的错觉。
  真正比拟好的、善于交友的人,固然亲眼目击了别人的不如法行为,然而他认为这根本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的过错。
  举个例子来说,自己照镜子时,面容会清清晰楚地现于镜中,如果看到眼睛瞎盲、满面皱纹等缺陷,理当知道那显然不是镜子的错,而是自己面部的缺陷。
  这个比喻的意思异常深。札嘎仁波切在这里的很多比方与以前许多经论中的说法不太雷同,因为他白叟家对这些比喻用一种奇特的方式作了说明,真正思维时,感到确切是受益匪浅。
  这里说,看见别人的过失机,不要认为这是别人的过失,其实就像照镜子一样,由于自己心不清净的缘故,见到外面的所有都是有过失的;如果自己的心很清净,见到外面的众生也都是佛菩萨,非常清净。由此可以了知,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过失,都是自己的缺陷,是自己心不清净造成的,根本不是别人的过失。
  这样观清净心,对你存在非常大的利益,不会发生任何迫害。但我们很多人一启齿就说:“这个人是坏人、那个人是坏人……”好像全世界除了他老人家以外没有一个好人,这时候口才、辩才等各方面都表示得非常杰出,但是让他解释《入菩萨行》或者《大圆满前行》的时候就开始结结巴巴,似乎舌头已经用绳索系住了一样。不要这样,大家应该翻开有关经论方面的智慧,如果提到别人的过失,就应该关着嘴巴、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若自己从不去寻视朋友的过患,而独一观察他的功德,那么就决议不会出现不恭顺的态度,如此也就会防止恼羞成怒、生竞争心以及瞧不起对方等类事情的产生。
  如果终日观察别人的功德,就不会出现对别人不恭敬的态度。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应当懂得如何才干使自己与挚友的情义长久、始终不渝。
  这个情理,只要是略微有点儿常识的人就应该懂。但是,原来很多人从人格、智慧各方面还算不错,可在交友过程中,跟任何人都合不来,隔壁的人都不愿意跟你说话,这样的话,你的修行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呀!
  如果在与道友相处的过程中,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功德上,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倍加稳重、分外谨严,处处胆大妄为而不敢毫无顾虑随心所欲,因为深怕同修道友嘲笑讽刺。
  将全部留神力放在观想别人的功德上,你也就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所作所行了知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一来,对自己的修行会产生极大帮助。
  真正的好朋友能解除自己三门罪业的酷恼,好似妙树的凉荫一样,给自己带来受之不尽的利益。
  真正的好友可以遣除自己三门的烦恼,如同妙树普通,能够给自己带来暂时和究竟不堪设想的利益。
  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目光总是盯着道友的毛病,那即便自己的朋友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菩萨,他也不会对你起到一丝一毫的有利作用。
  相反,你的目光一直盯在别人的过失上,如同善星比丘一样,依止释迦牟尼佛25年却没有见到佛陀丝毫的功德,这样一来,即使佛陀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利益。
  因而,见到别人的过失或不良行动,应当了知:“这是我本人的眼根不清净、意根不清净,这都是我自己的错误。”由此立刻观清净心,这一点十分主要。
  由于自己只是一味地用苛刻的语言羞辱嘲笑挚友,而心坎素来未顾虑过如此也同样会遭遇对方的耻辱。
  他一直胡作非为地说别人的过失,从来没考虑过自己也会因此受到别人的羞辱。这是非常笨拙的做法,轻微有一点智慧的人就应该斟酌到: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都无法单独一个人生存下去,所以我不应该对其他人百般责备。
  确实,每个人虽然是一个独破的个体,但我们也是这个生存大环境中的一分子,因此不要经常与同修道友产生抵触、抵牾。虽然凡夫人相续中有很多世俗的习气,但自己要尽量矫正,不要让大家都认为你这个人很坏,不然,无论做什么事,可能每个人都不乐意与你配合。个别人有一种习惯,某某人做了一次好事,大家都认为他真是个好人;如果做了一次坏事,大家都会认为他就是个坏人。因此作为修行人,不要将以前社会上各种不好的习惯带到学院里来,这样非常不好。这是我对你们善意好心的奉劝。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若是一位粗通与道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修行人会常常将自己看作是出缺点过错之人,而将道友视为是有优点功德之人。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与道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有过错、有缺点的人,而其他道友都是有优点、功德的人,这就是交友的真正窍诀。
  如何将自己看作有过失的人呢?心里应该如是观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到当初每一天烦恼的熊熊烈火都是弥天漫地,焚烧了所有善业的妙树,罪行滔天的毒海波澜壮阔,吞没了通向摆脱与佛果的大道,如此下劣的我每一日里各种懊恼恶业接连一直地纷纭出现,长此以往,毋庸置疑后代必然会下堕恶趣,哪里还有像我这样糊里糊涂、庸庸碌碌、起早贪黑恶贯满盈的人呢?
  心里常常观想:我相续中的烦恼如同熊熊烈火,已经焚烧了自己所有善妙的善业;罪业也长短常深重,就像浩浩荡荡的大海,已经完全沉没了自己临时、毕竟的解脱大道,像我这样的恶人,全部世界都无奈找到,我每天烦恼如是的重大、恶业如是的深重,行为也是浑浑噩噩、忙繁忙碌、没有任何实义,像我这样恶劣的人,还有什么资历去说别人的过失呢?
  假设能经常如此内省自己的过失,那么自相续中的贡高我慢、自豪骄傲的情感就会瓦解崩溃,也不会对好朋友歧视怠慢。
  常常这样检查自己,那在朋友面前不会呈现鄙弃怠慢的立场,自己贡高狂妄的心态也会全体分崩离析。
  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烦恼,这一点别人不一定知道,但你自己肯定非常明白,在自己生贪婪、嗔心或者痴心傲慢等烦恼时,有智慧的人在审察自己的进程中,一定会发现:像我这样恶劣的人哪里还有呢?看看我的行为如是的不清净,我的内心如是的龌龊,我怎么还有权利说别人的过失?
  这样一来,别人的功德天然而然会露出出来,自己的过失也就逐渐得以意识,你的修行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发明道友的缺点弊病,也要如此想:我的这位仁慈善良的法友菩萨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过失,肯定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所造成的一种错觉。
  在看到别人做坏事或者不如法的言行时,自己心里这样想:他是真正的菩萨,是真正的佛陀,他根本不会出现这类过失,这完整是我自己的错觉,我的分离念是完全迷乱的,依此断定的事物也肯定不会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实相。
  只凭自己的主观感触妄自断定事物的实质就该如此,那比喻说,一千个僧人的集团里,单单把柄他们的身体全部是浊骨凡胎的血肉之躯,说起话来也是大声嚷嚷并且所说的尽是些世间俗气嘈杂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心中也具备贪嗔痴的烦恼,那么很显然,在这些人当中让你用手指逐一来点,说这位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这位是功德圆满的佛陀、这位是赫赫有名的圣者,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比方说,在一千个僧人当中,依靠你的分别念想要看到佛和菩萨的化身也很困难,他们念经也好说话也好,好像全部都是闲言碎语、无稽之谈;贪心、嗔心、痴心的烦恼异样严重;他们的身体也是正常的血肉之躯,结果一千个人中连一个真正的圣者都找不到。 你们也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会想:从学院整体来看,确实可以让人生起很大信心,但是接触每个人的时候,每个人只是一般僧人,这个不如我、那个也不如我,好像根本没法与我比拟一样。其实这完全是自己的错觉,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对这一点一定要认识。
  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
  这是良多迷乱分辨念前现量可见的。
  如果说千数的僧众当中一个佛菩萨也没有,那还有比这更严峻的口业吗?
  但事实上,一千个僧人中一个佛菩萨也没有,这从因果方面来讲也是最大的一种口业。
  以前阿底峡尊者说:“三个僧人当中,确定会有一个菩萨。”古人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观清净心的时候,认为别人身材不喧扰、语言不清净,甚至对真正佛菩萨化现的金刚上师,你不接触的时候:“某某上师真是了不起!”但真正接触的话,可能以为:他还不如我吧……
  我都经常想:我们这些人,即使在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身边住下来,可能也观不起清净心,认为他怎么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呢?实在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过失,对金刚上师和道友一定要观清净心,像法王如意宝,他就是真正的佛陀在世,对他的每一句金刚语都应该紧紧记住。
  同样的道理,即便是亲眼目睹了好朋友的过失,也无法完全判断有这样的过失。如此一定要灭尽观察别人过失的分别念。请你好好想想:我们对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那些裸露在外、不言而喻的缺点也不能发现,怎么能一眼就看出别人含而不露、暗藏在内的优点呢?
  人都有一种缺点,别人一个小小的缺点都可以马上发现,自己很大的过失也丝毫不能觉察。其实细心想一想:我自己身上有非常多的过患,却一点都见不到,那我怎么能看到别人隐蔽的功德呢?不可能的。
  怎么能妄下断言矢口不移说别人无有功德呢?
  因此容易说“某某人无有功德”等话语没有任何理由,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他真正内在的功德根本不会在人前等闲显露,那怎么能容易下论断说他没有功德呢?
  我们必需断定自己已可能做到只见其德、不见其过,方可与道友进一步彼此往来。
  我们应该以“只见功德不见过失”的方式与道友交往。
  懂得了如何交友当前,无论与任何法友交往,关系也不能过于亲密,甚至密切到恋恋不舍、难解难分的水平。
  不管是哪一个人,与他关系不能过于密切,甚至依依不舍、难解难分。
  假使如斯,在所有的法友中,就必定会有一位特殊密切的好友,随之而涌现的状态就是将道友分为跟睦亲密的一方与互不和气的一方,以左袒之心将法友决裂开来。
  因为这样一定会出现与自己关系特别严密的一位道友,你也会对他非常执著。这时,与他关系特别好的缘故,即使他做了很多的坏事你也不否认;但某人与你关系不好,即使行为非常如法,你仍是一直看不惯。如此一来,所谓的道友已经被你分成了两派——犹如亲友般贪执的一派和犹如怨敌般嗔恨的一派。
  对亲密的一方贪执爱恋,对不和的一方刻骨仇恨,与世间人的护亲伏怨无有任何差异,这切实是修行人最大的过患。
  在道友中肯定会有与自己性情、性格和得来的人,但与他过火亲密并分歧理,维护亲友、降伏怨敌是世间人的特点,修行人不应如此,否则就与世间人没有任何差别了。
  此外,也不应满怀讨厌地说我与这位法友合不来,便与此人老逝世不相往来,拒彼于千里之外。因为对兴高采烈地观察琢磨与自己不和睦法友的过失,才造成这种格格不入的景象,成果对道友僧众也会求全责备,寻视过患,从而态度上大为不恭。
  有人说:“我对某某人特别看不惯,既不想见到他,也不想跟他谈话。”而且,他也特别爱好观察与自己不和的这位道友,只有有一点点过失就马上添油加醋扩展好多少倍,就像用了放大镜一样。
  有些人反应问题也是这样,愿望不论是谁,反映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公正,如果不公平的话,上师也会感到有点儿难堪,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置。对任何问题,本来怎样就是怎么的,不然已经习惯说别人的过失了,这样不好。
  我们除了僧众之外哪还有其他的皈依处可寻?
  作为佛教徒,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如果如此看待每位僧人,你的皈依境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对法友僧众应当厚此薄彼、和平共处,对他们满怀敬意、彬彬有礼,自己举止应当肃穆庄重,始终如一。
  这一点非常重要。
  诚如久负盛名的大智者吉贡巴曾说:“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慎重自主等于吾忠告。”所以,与任何人都久长坚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联,也就是既不过于亲热也不外于疏远。
  这是全知无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论》中的一个偈颂。宁玛巴当中没有据说无垢光尊者的名字叫吉贡巴,白玛朗巴说无垢光尊者有八种名号,并将八种名号做成祷告文,但里面并没有出现吉贡巴的字样。无垢光尊者在自己的论典后面,有时说慈诚多杰,有时说龙钦绕降,也没有见过吉贡巴。但吉贡巴的教言在《修行入门》和《札嘎山法》当中都援用了。
  无论住在寺院还是村落,或是安静深山,都不要与朋友交往太过密切,修行人最好独来独往,即使与人接触,关系也不要太亲密,更不应产生恼恨,应该自己稳重地安住在禅房里。
  这是无垢光尊者给我们的教言。作为同修道友,能辅助时尽量帮助别人,不能赞助就以无亲无怨的方式安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前我刚来的时候,学院人比较少,当时外面有个小喇叭,上师如意宝时常在中午11点左右放《三十忠告论》的磁带。上师如意宝常常对我们说:“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非常殊胜,对我们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尤其这个偈颂,上师如意宝特别特别器重。
  那么怎么控制这种关系的分寸呢?如果你没有任何关于佛法上的问题要研讨,只是灵机一动想和语言投契的人漫无边际地议论些无聊的话题、为了寻开心而和别人游玩嬉闹,就不要到任何一位道友那里去;
  假设有佛法上重要的问题需要讨教,也可以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道友互相探讨。如果是为了开心、为了散乱,就最好不要到别人家里去。
  有些人不乐意呆在自己家,始终跑到别人家里去狼藉,这样不好。盼望大家自己修自己的,不要打搅别人,有些人修行非常好,天天看书、背诵等很多事件部署得语无伦次,你去的话,岂但别人的修行受到影响,对你来说也有必定过失。
  即使是有对于教言领导等佛法上的问题要求教或研究,解决完处死上的事情后也应当毫不犹豫地马上回到自己的禅房里。
  解决完佛法上的问题之后,也不要一直留在别人家里,非得吃上一顿中午饭,甚至连晚饭也在别人家里一起解决,这样没有必要,你应该立刻回到自己的禅房聚精会神修行,或者睡勤觉也是能够的。
  来自: 德格·宁玛嘉绒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0vx4a.ht ml
  山宝贝鬘论讲记 作者以其独到的聪睿智慧,将噶当派、格鲁派等传承上师的窍诀融合贯通,在绝不粉饰地斥责末法种种非理恶行的同时,真逼真切指出了一条美满的修行道路。住山闭关的修行人,千万别错过这部论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