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指望得到利玛窦的辅助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1

升级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3:24: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员。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估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融合」的范畴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旁边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奥的意思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赞叹地融会在一起。”
  
  《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知识于一身的伟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呈现的第一位‘世界国民’(homo universale)”。(中文版序言)
  中国近代科学从《几何底本》开始,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是跟着福音而来的一本书。从此,中国儒生的视线从章词的自豪和纠缠中解开。这个故事还得从头道来。
  叩门——沙勿略
   福音涓丝毫滴,断断续续,在唐朝兴隆200年,又在元朝流传100多年后,随着元朝帝国的灭亡,沉静了2个世纪。直至16世纪中叶,利玛窦等天主教耶稣会士再一次踏浪东来,推开明朝帝国紧闭的大门。
  
  利玛窦与徐光启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采用了封闭政策,排挤外来文化。15世纪初,明成祖虽曾派郑和舰队七次远航西洋(1405-1433),却并没有为古老的中国带来新鲜血液。因为海盗对沿海地区的骚扰,终明之世,都在履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同时,中国内地向西通往欧亚的丝绸之路也因战乱而梗阻。
  当明朝关闭锁国之时,欧洲从漫长、愚蠢而又黑暗的中世纪醒来,14-16世纪的文艺中兴运动使欧洲在科学、文学、经济、航海等方面突飞猛进。航海事业的发展为福音东来供给了必要的条件。
  唐朝跟元朝后,第一个带着爱向中国叩门的人,是被称之为“历史上最巨大的传教士”圣方济·沙勿略(St. Francis of Xavier 1506-1552)。
  方济各·沙勿略于1506年出身于本日西班牙北部纳瓦拉(Navarra)沙勿略堡的一个巴斯克望族家庭。1525年,19岁的沙勿略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圣巴巴拉学院攻读哲学,5年后获硕士学位,开始担负讲师。在巴黎,一位比他年长15岁的乡亲依纳爵·罗耀拉与他同租屋子。有一天,这位同乡给沙勿略一段《圣经》经文:“人即使赚得全世界,可是如果损失了自己的灵魂,对他有什么好处?”这话如一道圣光深深照亮沙勿略的心,他信心为主献身。
  沙物略成长的时代恰是1517年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宗教改革后活动之后。改造者如廷得尔 (William Tyndale) 等人,不惜牺牲生命翻译圣经,以便人能自己读经祈祷,建立人与上帝的直接关系。这个时期,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统治的基督教新教各种教派。耶稣会也是此时发生的。
  
  沙勿略
  1534年8月15日,罗耀拉、沙勿略等七人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共同誓发神贫和贞洁的誓愿,耶稣会出生。耶稣会不强调深邃的神学命题,看重深刻大众展开明俗的布道活动,鼎力开展海外宣教运动,正是耶稣会将福音的火把传入了东方的。
  自1442年到1552年,沙勿略赤足步行十万公里,烈日下,冰雪中,脚印遍布印度、西兰(今斯里兰卡)、满刺加(马六甲)、新加坡、摩鹿加(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最后达到广州海外的上川岛。
  1549年,当他踏上日本九州的鹿儿岛时,听到日本人称中国为“上国”,并获悉日本的一切文化都传自中国。当他宣讲福音时,日本人表现,“假如天主教确实有高尚价值,文明的中国早就信奉了。”他意识到,要真正获得亚洲传教的成功,必定要不畏千难万险,首先想法叩开中国大门。
  在沙勿略的遗札中(见《耶稣会史料丛刊》)我们看到,他向欧洲人报道了福音在文明壮盛、神秘莫测的中国最早传播的痕迹,他同时描写了他去中国的念头和对中国人印象:
  第一函:致欧洲同会士,1546年(明嘉靖25年)5月10日,作于满刺加之安倍那。“......许多人认为宗徒多默曾到中国,收过不少人信教。又说:葡人将来东方以前,东方教会曾派若干主教前往中国,拜访圣多默和他的徒弟所招收的教友。......其中一位主教曾自称是葡人东征印度时来自印度的,当地主教曾告知他:圣多默到过中国,并曾有不少中国人信教。”
  第二函:致欧洲同会士,1552年(明嘉靖31年)1月29日:“葡人讲演,中国为正义之邦.....就我在日本所目击,中国人智慧极高,远胜日本人;且擅长思考,重视学术。中国物产丰盛,且极宝贵,人口旺盛、大城林立、楼台亭阁,建造优美,部门采用石料。人人皆说中国盛产丝绸。”
  第三函:同日“我预备今年前往中国京都;因为如谋发展吾主耶稣基督的真教,中国事最有效的基地。一旦中国人信仰真教,必能使日本鄙弃现行所有各教学说和派别。”
  第四函:同日。“中国人为白色人种,不蓄须、眼眶渺小,胸怀开朗,忠诚温良,海内无战事。......中国一旦接收真道,日本必起而跟随,废弃现有各派。”
  沙勿略在信札中一再阐明中日两国需要历尽沧桑、意志刚强的神父;又因中日两国国民博学好问,审思明辨,需要学术涵养高深,笔谈流畅而擅长撰述的神父,不徒然善辩而已。
  那时中国明朝履行海禁,严令外国人不得登岸入境。1552年8月,沙勿略冒险潜入中国。圣十字号(Santa Croce)把他和唯一搭档费莱拉(Alvaro Fereira)修士及二仆载到广州三十里外的上川岛。因广州提督严禁通番,不得进入。与大陆隔海相望,却不能如愿以偿,沙勿略因长途跋涉,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心力尽瘁,死于上川岛,年仅46岁。
  他留下的信札说:“仰赖天主的保佑,要向前去,咱们坚信耶稣基督的圣名,未来有一日必能进入中国。我愉快去给不怕就义性命的人开路。”
  开路——范礼安
   意大利籍传教士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8-1606)于1573年被任命为耶稣会远东观察员,前来视察澳门教会。面对茫茫大海,明帝王严厉的海禁,他望洋兴叹,失望地喊道:“顽石呀顽石!你何时才能为我主裂开?!”
  
  范礼安
  1578年,他从印度调来了几位年青传教士,让他们学习中国语言,采取中国风俗,为进入中国作筹备。在这多少个年轻人中,就有后来第一位得以寓居在中国内地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以及为天主教在中国流传奠定基础的利玛窦。
  带路——罗明坚
   1579年7月,罗明坚 (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奉远东观察员范礼安之命,与巴范济(Francois Pasio)同来澳门。于万历八年(1580),沙勿略去世后28年后,他们终于到达广州。
  
  率先将油画带进中国的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
  1543年,罗明坚生于意大利中南部的斯品纳佐拉(Spinazzola)城,曾获两种法学博士学位,供职于那不勒斯的菲利普二世宫廷。1572年,罗明坚参加耶稣会,被迫到印度传教。1578到达果阿。1579年到达澳门,向一中国画师学习汉语,懂得中国的风气习惯。3年多后,罗明坚便开端用汉语写作。
  1581 年期间,罗明坚随葡萄牙商人进入广州,并很快取得了广州海道的信赖。广州海道认为罗明坚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一个有中国文学素养的神父及老师”,所以许可他在岸上过夜。
  1582年,应两广总督陈瑞的邀请,罗明坚偕巴范济同去广东首府肇庆,开始传教,并获准树立仙花寺教堂,用中文印发《十诫》,先容西方科学知识,吸引了肇庆的官绅。
  1583 年,罗明坚先后同巴泛济、利玛窦三次进入广州,并通过与两广总督陈瑞、肇庆知府王泮等中国地方官员的交涉,终于得以栖身在肇庆天宁寺,并着手建立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传教根据地。
  罗明坚在广东肇庆时,与利玛窦一起编写了第一部汉语外语字典《葡华辞典》以辅助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
  罗明坚是唐朝和元朝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早利玛窦两年。
   奠基——利玛窦
   真正有效地实现沙勿略幻想,正式向中国介绍西方宗教与学术思想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是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
  
  利玛窦
  利玛窦于1552年诞生于意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Ancone)省的马塞拉塔(Macerata)城。利玛窦天资聪慧,早年教育练就过目成诵的本事。九岁的玛窦入本城耶稣会学校学习,16岁到罗马攻读法律。受圣徒沙勿略业绩的鼓励,这位青年人叩响了罗马耶稣会总院的大门,在罗马学院,他一边接受神学教育,一边学习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行星原理、透视学、天文仪器、星盘、钟表、修辞学、哲学等。1571年,他在罗马加入耶稣会,持续在耶稣会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克拉维奥(Cristoforo Glavio),称之为丁先生,听受几何学。
  1578年,25岁的利玛窦到里斯本与罗明坚、孟三德(Edouard de Sande)乘葡萄牙商船,开始了“万里长征”。1582年4月应范礼安之邀,自印度果阿出发,同年8月到达澳门,开始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人的文化习俗。万历十一年,罗明坚引利玛窦进入广东,得以假寓肇庆。
  花园国家
   利玛窦札记描述道:这个远东最遥远的帝国曾以各种名称为欧洲人所知悉,最古老的名称是Sina (Ptolemy时代)。后来,马可波罗,这位最初使欧州人熟悉这个帝国的威尼斯旅内行,则称它为Cathay (即契丹)。然而,最为人所知的名称China是葡萄牙人起的,是陶器的意思。这又是被称作丝绸国(Serica regio)的国度。可是中国人素来没有据说过外国人给他们的国度起过的各样名称,而且他们也完全没有觉察这些国度的存在。
  这个国家的统治权从一个家族转移到另一个家族,新的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赋予它一个适合的名称,比方,汉——河汉,唐——辽阔,虞——安静,夏——伟大,商——绚丽,周——完善。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各个时代始终沿用的名称,叫中国或中华, Ciumguo or Ciumhoa,第一个词表示王国,另一个词表示花园,意思是“位于中央的花园”。
  巧妙的是,利玛窦进入的“花园国度”,她的国号“明”——光亮,正是耶稣基督所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也是利玛窦来此地的目标。
  虽然当时明帝国“国势如溃瓜,手一动而流液满地矣”,但它的表面它还有足够的气力保持半个多世纪的独裁制度。单是利玛窦所见到的南京市民欢度元宵节时大放烟火,“在一个月顶用去的硝磺,要比欧洲持续作战三年用的还多”,还有北京城墙之宽可容三辆马车并驰。
  1583年9月利玛窦与罗明坚同到肇庆,得到知府王泮的帮助,总督郭应聘的同意,在肇庆西门外建造一栋西式三层楼房,中层作教堂,由王泮题匾:仙花寺。
  利玛窦发现,中国人着手建造房屋时,似乎是用人生一世的久暂来权衡事物的,是为自己盖房而不是为子孙后辈。而欧洲人则遵守他们的文明的要求,根基深沉,金碧辉煌,似乎力求永久不朽。利玛窦决心将不朽的渴望带给这个国度。
  地理认知
   利玛窦察看,中国人的地理观是天圆处所,他们以为中国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心。
  1584年,他向人展示他绘制的世界地图——《山海与全地全图》,以及各种天文仪器,吸惹人参观,建立情感、扩展影响。当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利玛窦绘制的地图时,发现他们的帝国并不在地图的中央,而是在最东的边沿,不禁有点疑惑不解。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心理,利玛窦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以中国字加以标注时,尊敬中国人的见解,部署使中国帝国多少盘踞中央地位。
  政治轨制
   利玛窦日记里记载,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就是中国人民所赞成的唯一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富豪政体或任何其他的情势,中国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中国政府机构中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主管宗教事宜。最有权威的是由科举进士组成,替皇上撰文书写的翰林院。
  在中国,没有象欧洲的《十二铜表法》和《凯撒法典》那类可以永远管理国家的古代法典。凡成功取得王位的人,不论他的家世如何,都按他自己的思想方法制订新的法律。
  转僧为儒
   1583年,罗明坚初入广东时,被地方官员视为“番僧”,赐赉和尚服装。为了居留传教,罗明坚绝不迟疑穿上沙迦,自称“西僧”。
  1591年,利玛窦在韶州遇见常熟世家,礼部尚书瞿景淳的儿子瞿太素。瞿太素引诱利玛窦研读《四书》、《五经》,作拉丁文释义及解释,汉语基础大有上进。从瞿太素那里,利玛窦得知中国儒生,而不是和尚,才受人尊重,他立刻接受瞿太素指导,易僧装为儒服,留须蓄发,改称“西儒”。
  利玛窦灵敏地意识到,要使中国皈依基督,必须最大限度地使信徒成为这个国家社会文化中居住要地位的士大夫,而不是被官员鄙弃的和尚。这一改变成为他在中国的一个转折,也是基督福音得以在明朝帝国传扬的要害。
  瞿太素后来成为奉教者。
  首起教案
   1593阴历新年,仇恨洋教的韶州庶民以石头掷击传教士,酷热的7月,十余个年轻人深夜闯入教堂,用斧子砍伤了入华不久的传教士石方西的头。情急之中,利玛窦从一扇窗户跳进后花园,扭伤了脚。
  虽然这起教案后来得到了平息,从此以后,利玛窦只有走远路,就会一拐一瘸,好像成为传教士在这个儒家统治的中国艰苦前行的前兆。
   文明传承
   利玛窦留神到,中国真是个爱好戏曲的国家。可是,简直所有的戏曲都来源于古老的历史或小说,没有新戏创作出来。
  利玛窦在中国古典书籍中了解到中国的三种信奉系统:儒教、释迦、和老子。
  他发现,从一开始,古人就记载着他们所承认和崇拜的一位最高的神,称为天帝,既管天也管地,古代中国人似乎在天然法令中得到了救恩的启发。据神学家说,只要一个人根据自己良心的光辉,努力去寻求得救,上帝就不会谢绝给他的帮助。利玛窦从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判断,中国古人已经努力这样做了。
  利玛窦发现当时的中国人所熟悉的独一较精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在这方面他们因为引入了过错,好像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清楚,反倒弄糊涂了。
  饱读儒经佛典的大学士徐光启,在大庭广众中被问及基督教律法的基础是什么时,只用了四个字:驱佛补儒。
  徐光启试图借助天主教的道德观,借耶补儒,博采众长 ,“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以达到儒家理想中的三代之治,
  广交儒士
   利玛窦到肇庆后,很快就理智地悟出,西方异物珍品,虽能一气节人叹为观止,绝非传教的长久依附,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长久历史的文化之邦,无论是经济仍是人文都已处于高度发展阶段,艺术和科学受到推崇,只有饱学之士能力提升为国家官员。
  他一面努力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情形,一面向当地人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并完全转变西方生涯方法,在起居、饮食、仪节等方面力求中国化。
  1595年受建安王的启示,利玛窦写了他第一本中文著作《交友论》。此书先在江西文化中央南昌,其后在南北两京,及大江南北不翼而飞,成为交友方面的威望书籍,不仅使他出了名,而且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为他打响了著名度和传教基础。从万历十二年(1584)起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短短十四年间,曾在肇庆、南昌、姑苏、南京、北京、贵州等处翻印十二次之多。
  利玛窦是第一个开始研讨中国文学的人,他对他所学的东西非常粗通,赢得了中国知识阶层的钦佩。他开始时讲解地舆学和天文学基础原理,虽然他传授的并没有任何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所不晓得的东西,他教的货色在当时几乎骇人听闻,超越中国人的设想之外。
  利玛窦学识广博,很受总督郭应聘和知府王泮的重视,为肇庆士绅接收,交游甚广。晚明有名思惟家李贽利玛窦人品和学识十分赞美,誉之为“中极小巧,外极朴素”的“美丽致人”。
  著述论道
   利玛窦既有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也有缄口结舌的辩才,而且思维清楚。但是,他选择了一种以著作传教的办法,即所谓的“哑式传教法”,因为他观察到,中国人有一件不同凡响的事情,那就是他们所有的宗教教派的发展以及宗教学说的传播都不是靠口头,而是靠文字书籍。
  中国人很不爱好人们凑集成群,所以新闻重要是靠文字来传播。象形的中国文字,在中国人心目中有一种特别的力气及稳重的表白才能,读书人有以文会友的习惯。在中国印在书上的东西都被认为是真理。对于基督教义,中国人比拟相信书本,只是口头讨论是不够的。总之,中国似乎是一个器重觉而轻听觉的民族。中国有很多传教士不能去的地方,书籍却能进去。
  利玛窦在中国近三十年中,一直勤于撰述,他的中文著作竟达二十种之多,除了科学译著外,还有关于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著作。
  
  《几何原本》
  利玛窦于1593至1596年所著的《天主实义》盛行一时,安徽进士、湖广监察御史冯应京就是读此书而信教的。1692年3月22日,康熙皇帝因咏读实义而驰教禁。
  冯应京将利玛窦的《交友论》、《二十五言》等阐述集成一册,并同徐光启各写一序,大加推重,倡议受过教导的阶层都来一读,大大地进步了基督教的名誉。
  利玛窦的另一本书叫《畸人十篇》,对死亡做了反复的沉思,把生命看作是一个不断在死去的过程;赏善劝善并不常常在今生完成而必须等到下世等。此书包括的道德训诲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利玛窦通过此书向中国士大夫提出一个新的义务,即在认识上帝中认识自己——不仅是道德检查,而是意识自己理性灵魂的实质,从而活走神原初造人的样子来。
  据利玛窦札记记录,北京朝廷官阶最高的大臣之一,一位道里,读了这本书自动上门造访。他在利玛窦身旁坐落伍,拿出一册《畸人十篇》,说:“你就是本书的作者吗?”利玛窦否认他曾在这上化了良多时间,于是客人接着说:“这样一部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圣人......”离开前,他说,“有不少人常常断言他们并不怕象你们这样的本国人,因为信奉这种教义的人是不可能有损于公共福利的。”
   风俗礼仪
   冯应京重印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时,利玛窦希望对文章作一些修正,冯氏用一个寓言回答道:从前有一个人被慢性恶疾弄得虚弱不堪,恰好有另一个人满口许诺用一种药来使它恢复健康。病人的朋友说,“好,快去治病吧,他目前的危机须要的是举动而不是承诺。”这时那个生疏人说,“好极啦。我要回家里,用一手奇丽的字体写一副美丽的药方。”病人答复说,“我关怀的是你的药,不是你那一手写的英俊的好字。”冯应京解释道:“病人就是中国,她因为昧于你那教义的问答的内容,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受尽苦难。你有复生之方,而你宁肯润饰文辞,不去救事不宜迟.岂非你看不见这样一种政策是怎么影响公共好处吗?”
  这个寓言刚好用来比方中国复杂众多的礼节。利玛窦发现,中国的礼仪那么多,真实                  未审挥霍了中国人大局部的时光。熟习中国风俗的人切实觉得遗憾,他们为什么不摒弃这种外在的表示呢?他发明,在这方面中国人远远超过所有欧洲人。
  然而,智慧的利玛窦布教力求与中国风俗思想协调,务与中国思想不相抵牾,期渐感召。入境后,不数年,信徒至二百余,包含朝臣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此三人被称为早期中国教会的三大柱石。
  他将当时风行的“敬孔”和“祭祖”说明为“敬其为人师范”和“尽孝恩之诚”的非宗教礼仪。后来康熙皇帝称之为“利玛窦规矩”,用来评判谁人应被准许在华传教的尺度。
  接触宫廷
   利玛窦早就打定主张进入中国朝廷,他信任,如果能使中国皇帝皈依基督,中华归主便大有希望了。
  1595年,盼望之光在天涯闪现。5月,已经退休的兵部侍郎石星授命去北京复职。星石经由韶州,令召利玛窦,因为他的儿子患有精力愁闷症,他指望得到利玛窦的赞助,利玛窦便趁机请求追随石星进入南京。成果,虽然未能在南京居留,利玛窦在折回到南昌的途中,做了一梦,梦中上帝许可他将在两座皇都(南北两都)向他启祥。在南昌,由于石星的关联,利玛窦受到巡抚陆万垓和知府王佐的招待。
  1598年吏部尚书王忠铭经过南昌到北京为皇帝祝寿,利玛窦通过他向皇帝献礼。利玛窦的奏疏中写道:所献天主圣像,以祝圣上万寿无疆,以佑天朝国泰民安。臣惟事奉天主,不婚不娶,刁然一身,无所望幸。惟仰天恩浩大,俯赐京都弹丸之地,供臣栖身身.....”
  虽然未能成功,他得以在南京居住,并买了一处闹鬼的官邸,改为教堂,在南京广为交游。不料,利玛窦纳贡未成,却被太监马堂投入了天津卫的监狱。
  有一天,皇帝突然灵机一动,想起那份敬献奇物奏疏中的自鸣钟,于是一纸圣旨令使利玛窦出狱进京。1601年1月24日,,利玛窦敬献了一幅《山海与地全图》、一座八琴音、自鸣钟、圣像、十字架等。皇帝迷上了自鸣钟。因为常常需要修理,利玛窦得以留在北京。从此他便开始在北京传教.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进出宫廷,取得了传教的正当地位,并结交了许多中国着名人士作朋友。除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外,他与礼部尚书李戴、太子太傅大学士沈一贯、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肖大学、礼部尚书冯琦等人都建立了真诚的友情,产生了伟大的社会影响。
  惋惜,据说万历皇上给本人定下一条规则,除了太监和妃子,不与别人会晤。利玛窦在北京住了大约十年,未能与明朝万历皇上谋面,实现使中国皇帝皈依的幻想。
  发展教会
   到1604年,北京有利玛窦、庞迪我、费异景;南京有罗如望、黎宁石、王丰肖、林斐理;南昌有李玛诺;绍州有龙华民年、杜禄茂。利玛窦则负责中国全国的传教会。
  1606年,利玛窦在徐光启的帮助下在宣武门内买了一处房子建立教堂——著名的北京南堂。1610年去世,年仅57岁。
  利玛窦除了在公卿士大夫中间活动外,还注意与社会下层的布衣百姓来往,他断然打破等级界线,开放教会的房屋,会面每一个来访的贫困人。
  另类福音
   初来中国时,利玛窦发现最能吸引中国人的不是福音书,而是西方科学技术,如他带来的棱镜、地球仪、浑天仪、世界地图等。
  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物,他岂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批的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并且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地介绍给西方。利玛窦与徐光启译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