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1-4
- 最后登录
- 2011-11-4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5
- 精华
- 0
- 帖子
- 1

升级   10%
|
,和嫡人一样,也很在乎凡俗的生活,或者说,圣人原来就是将凡俗生活打理得无比好的人。有很好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了,这莫非不是一件很让人愉快的事吗?于是,我们且享受这人生中愉悦的时刻。
在我们的生活里,朋友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慰籍,是一种停泊,是自在飘浮的云。有了朋友,可以尽情地释释怀情,愉悦地逾越人生旅途的阻碍,轻松伸展地走过四季。要是有了良知朋友,便是幸事,是生命的扩大。这样的朋友,比亲兄弟还亲,比亲姐妹还近,你可以纵情地倾诉一切,不必像在父母面前那样斟酌辈分的尊严,只要你想了,就可以放心肠说,酣畅地吐露,一吐为快,还原扭曲的自我。
作家刘汉俊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朋友是旧屋墙脚的一坛老酒。寂寞、静默、忠诚地守住一角扬尘、蛛网和清辉。素来就无需想起,永远也不会忘却。想起时,打开来,仍旧洌人心脾。”人生一世,朋友多多,当所有的友谊如同花朵般在萧瑟的秋风中凋落的时候,只有墙脚的那坛老酒,照旧地幽香、浓烈。这其实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它阅历了岁月的过滤,在孤寂的封存中守候着最后的安谧,当启封的土壤脱落,那坛口晃荡着的琥珀的颜色,刹那便透射出心灵的纯亮。
都说现在的社会,没有谁可相依,不谁可相信,所有只能靠本人。但谁又能完整认同这样的话呢?兴许世道沦亡,也许世风日下,只能说可以相依可以信任的人太少,由于环境培养了人,所以这些都是可以懂得的,咱们也不用隔着间隔去跟这些所谓的朋友相处,只有我诚恳地对人,并坚持不懈,总有一天别人也会真挚地对我。而事实也确切如斯,这种心态为我赢来了不少的朋友。
这种友谊观点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也体现得很充足。不管是网络上或是生活中,只要付出了,总能让人感到到朋友的关心和照料,那一种发自心坎的关心是不容错认的。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可能会被人诈骗、被人出售、被人应用,可那也只是个别,跟这些真诚的朋友比拟,那些人就显得那么微小,那么无关紧要。所以,要相信真诚的付出会有真诚的回报!而当“有朋自远方来”时,我们感觉到的岂只是一份兴奋?
林语堂在《后盾的朋友》一文中这样描写真正的朋友:
“人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很主要。后台的朋友,是心灵的休息地,在他眼前,不必化装,不必穿戏服,不必做事件,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气馁话,可以说很没长进的话,可以让他知道你很懦弱,很脆弱,很惧怕,每次要走入前台时都很缓和,很讨厌,因为你确知后台后朋友只会抚慰你,不会嘲笑你,不会挖苦你。”
孔子说的朋友,当属这种不需要遮蔽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能不高兴?
当然,事实里的朋友能够分为好多少种。有专门陪你笑的友人,也有跟你一起哭的朋友。有一般朋友,有真正的朋友。
一个普通的朋友也许从未看过你呜咽,一个真正的朋友有双肩让你的泪水浸润;一个普通的朋友不晓得你父母的姓氏,一个真正的朋友有他们的电话在通信录里;一个普通的朋友会带瓶葡萄酒加入你的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早点来帮你筹备,为了帮你扫除而晚点走,一个普通的朋友厌恶你在他睡了后打来电话,一个真正的朋友会问为什么当初才打来;一个普通的朋友栈你念叨你的困扰,一个真正的朋友找你解决你的困扰;一个普通的朋友在吵架后就以为友谊已经停止,一个真正的朋友清楚当你们还没打过架就不叫真正的友情,一个普通的朋友冀望你永远在他身边陪他,一个真正的朋友盼望他能永远陪在你身旁……
我们不可否定,无论是谁都要交朋友,都想求知音,都想与别人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交换,以求得互相懂得、互相关怀、互相支撑、相互辅助、互相鼓励。古往今来,擅长交友的人,往往在事业上获得胜利。所以,孔子很器重交友,“有朋自远方来,不可开交!”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国人。难怪鲁迅先生在为自己制订的五条生涯准则中就有一条“多交友,交挚友”。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孔子思想为宗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富于特点的、影响宏大的文化体系,是本日中国文化之“根”、之“源”。
孔子的“克己复礼”、“以仁治国”、“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思维,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构成的优良文明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惟,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力能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好”的治国主意,则成为历代首领治国的方略
古人十分强协调崇尚破志,认为人毕生必需要立定志向。治理学有个观点:目的越明白效率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志向使人生更加有效力,更有意思。有了方向,而且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尽力,可以使性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成绩感。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万军马中夺敌帅首领如缘木求鱼,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当玉碎,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投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士可杀而不可辱。
一个人,只要他真有气节,抱负动摇,“任尔东南西冬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到任谁也没有措施使他转变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敢业绩,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我们的物资生活程度显然在提高,但是很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四周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均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定。 人人都盼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谀;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澈的欢喜,不会被贫苦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充裕、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饶富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呈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讨工作,你应当“束带见之”。就犹如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引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乐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境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材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声下气、曲意逢迎,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冤屈啊! 他不乐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滋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下,仿佛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记。 但越是竞争剧烈,越是需要调剂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联。那么,在古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作甚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异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毕生实际,并且永恒受益吗? 老师以磋商的口吻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略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逼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2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终生中都未免出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后辈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对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哀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窗子夏就开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逝世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奈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适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错误,对他人谦和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涵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犹如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素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只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填补这个遗憾。 否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补充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成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3 倡导人格的尊严 我们经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良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断定,并不能简略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辨别。你什么时光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殊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迭”都是要努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该以损失准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差错。 有人问他:“以怨报德,何如?” 孔子的答复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谜底乍听有点出其不意,其实这恰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同意以怨报怨。假如永远以一种歹意、一种恼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轮回,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惠,太多的慈善,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平,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贵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知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干,留在最应该应用的处所。 今天我们都在说防止资源的糟蹋,却疏忽了心灵的荒凉和本身生命能量的挥霍。 4 为人之道 孔子很看重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仕进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途经他面前,他必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由,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受可怜者,也应该表现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重。 这就是一种礼节,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孔夫子在其余场所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录:“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村夫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喝酒礼,典礼结束后,孔子老是要等扶手杖的白叟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办驱除疫鬼的典礼,孔子一定衣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仪。实在,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实,它让我们感到圣贤未远。他仍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情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么才干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坚持着严正恭顺的立场。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此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弥补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主意让别人安泰。 子路显然还不满意,又追问:“如斯罢了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庶民。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岂非还不够正人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条件。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对家国、对社会的义务。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奋发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活欢乐的时候,我会忘了发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进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渐渐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常识分子寻求幻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似乎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丁壮、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超出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赞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不决,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轻易激动,要留神不要在感情上出问题。我们常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失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傍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楚,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固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发生抵触和争斗,成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示,人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别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方法进步自己的素质。如果一个更好的职位终极没有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凡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临时的得失,超脱好处的纠缠,得到心灵的安慰,取得精神的栖身地。 那么到暮年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温和。这个时候,人要准确看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青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然而到一定档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成友谊,收成金钱,播种情绪,此时你已经收获了许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步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时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埋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正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本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须要朋友的劝导,学着舍弃一些货色,这样也就阔别了懊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议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未几,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取舍一个朋友,就是挑选一种生活方法。而可以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仍是有利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即是给自己翻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可能让自己的人生存在光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