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其实很短暂,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职场里,时常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他们工作倦怠,没有梦想,没有效率,不接受新生事物,对批评表扬也都无所谓。这类人现在有个新的称呼一“职场橡皮人”。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清研咨询,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 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49.5%,“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 “橡皮人”是一种“社会病” “橡皮人” 有哪些典型特征?调查中,71.7%的人首选“对批评表扬无所谓”,其次是“没有梦想”(65.5%),第三是“难以找到乐趣”(63.9%k其他还包括:不发表意见(53.7%),做事没效率(52.8%),不参与集体活动(48.9%),不接受新事物(46.6%)等。 “3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真意气风发,现在回想起来很怀念,又觉得太傻了。”在北京市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的陈晓亮(化名)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是“成天昏昏沉沉的”。他一般早上7点出发上班,“在路上就开始犯困,9点到了单位干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更提不起精神。” “每天工作重复也就算了,还得看领导眼色,处处小心。”陈晓亮偶尔去科室主任办公室,总看到她开着监控器。“我们楼里到处都有摄像头,谁有动静她都能看见,和别的科室的人走得近了她就不愿意,同事间正常的交流也会过问。”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即使没有领导在场,陈晓亮也会小心翼翼,“有人打小报告,传到主任那儿小鞋就穿定了。不想着精进专业,还老要琢磨人,慢慢就‘橡皮’了。” “‘橡皮人’一方面折射出一种‘社会病’,另一方面对个体而言,更像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橡皮人”的出现,一定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环境、群体关系和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 “橡皮”之后怎么办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橡皮”?公众给出的选择依次为:“工作10年以上”(42.4%),工作5~10年(37.9%),工作3~5年(32.0%),抚养孩子时(26.9%,工作3年以内(17.5%),上学时(13.7%),结婚时(7.7%)。 “对年轻人来说,工作半年到一年是一个坎儿。”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和未来有着比较高的期待,但在实际工作中心理落差会比较大。很多人会选择跳槽改变状态,但这时跳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社会招聘一般需要3年以上工作经验,他们没有更好的职位,很容易陷到恶性跳槽循环里,两三次之后就会成为“橡皮人”。 “每个人都会有‘橡皮’ 的阶段,关键是自己怎么调整。”“自我反省意识和个人心态调整特别重要。”其实在自己固定的工作中做的有些枯燥无聊时,未必非要选择跳槽这一个职业,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推陈出新,就像工作的一位同事小李,大学刚毕业一年每天行政工作让他做的乏味至极,后来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圣才教育的微创业项目,可以开通属于自己的创业网站,里面有针对在校学生的考研考博、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等的视频课程和在线题库;也有针对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师,心里咨询师等等的职称考试和等级考试的远程资源,考虑到自己刚毕业不到一年,就选择了学习网创业网站,找到母校的学弟学妹做宣传,由于课程的质量不错,价格学生也能接受,小李的生意做的还不错,也算是在工作之余找到了一点慰藉吧。 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成为“职场橡皮人”之后,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努力开始改变自己了,在工作之余选择另外的一个方向,尝试一下圣才教育的微创业项目,扣1779832304会有专门的技术老师作指导,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是孤单一人,有些事情你不迈开第一步,永远无法体会努力后的那一刻激动,要知道,成功不仅需要吃苦,也学要一点点的野心,野心有多大,决定了你的舞台有多大。
|